西湖娱乐城,西湖娱乐场,西湖娱乐场注册,西湖娱乐城注册,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,西湖娱乐城APP,西湖娱乐城网址,西湖娱乐城链接,西湖娱乐城登录,西湖娱乐城平台,西湖娱乐城网址,西湖娱乐城最新,寻宝奇航【品橙旅游】在大众认知中,旅游业常与 “朝阳产业”“高回报” 挂钩,疫情后出行需求反弹更让其看似充满商机。但剥开热闹表象,从经营本质看,旅游业面临多重结构性困境,“旅游不是一个好生意” 的结论,藏在行业运行的底层逻辑里。
旅游资源的季节性之困。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高度依赖季节。如东北雪乡仅冬季有积雪景观,夏季沦为普通乡村;云南大理的杜鹃花季、杭州西湖的荷花季,均需特定季节支撑客流。自然景观如此,人文活动亦受季节限制 ——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、青岛啤酒节等,仅能在固定时段运营,导致游客集中涌入,淡季则门可罗雀。
休假制度下的出游 “高峰期”。我国休假制度进一步加剧季节性分化。春节、国庆 7 天长假,叠加周末调休形成 “超级黄金周”,全国游客集中出行;学生寒暑假更是家庭游的核心时段。而工作日与非假期,多数景区客流锐减,如桂林阳朔西街,旺季日均客流超 5 万人次,淡季不足 1 万人次,淡旺季差异悬殊。
假期改革:杯水车薪。为缓解季节性问题,我国尝试假期改革:2024 年起法定节假日新增 2 天,2025年浙江部分中小学试点 “秋收假”。但新增假期分散在周末形成 “小短假”,仅能刺激周边游,无法改变长途旅游的集中性;“秋收假” 覆盖人群有限,且未联动家长假期,难以形成规模化客流。整体来看,现有改革对打破季节性枷锁的作用微乎其微。
与其他行业的鲜明对比。旅游设施利用率远低于制造业、零售业等行业。制造业厂房年利用率普遍超 85%,连锁超市门店近乎 100% 全年运营;而景区游乐设施、酒店客房年利用率多在 20%-50%。以黄山景区为例,旺季索道排队 2 小时,淡季部分索道甚至隔天运营;三亚酒店旺季入住率超 80%,淡季常跌破 30%。
服务的 “即时性” 难题。旅游产品的核心是 “即时服务”,无法像制造业那样通过库存调节供需。酒店客房、景区门票当天未售出即作废,航空座位起飞后空置便永久损失。而制造业订单不足时,可集中生产囤货或代工,待需求回升再销售,无需全年承担厂房、设备的闲置成本。这种 “不可储存性”,让旅游设施陷入 “开工即成本,闲置仍亏损” 的困境。
闲置背后的经济账。设施闲置直接导致成本浪费。一家中型景区,淡季每月需支付水电、设备维护费、基础人员工资约 50 万元;三亚某五星级酒店淡季停业,仍需承担水电、安保、物业等固定成本,每月损耗超 100 万元。长期低利用率下,企业盈利压力陡增,不少中小景区因扛不住淡季亏损被迫关停。
设施功能的 “定制化” 陷阱。旅游设施功能高度专属,难以跨界复用。滑雪场多需建在高海拔、低温区域,配备专业雪道与造雪设备,夏季无法转为其他用途;海滨度假酒店的海景客房、沙滩设施,若迁至内陆则完全失去价值;主题公园的 IP 场景、定制游乐设备,几乎没有二次利用空间。这种“定制化” 特性,让设施陷入 “为单一场景而生,却难适用于其他场景” 的僵局。
投入与回报的漫长等待。旅游业前期投入大、回报周期长。一个中型滑雪场投资超 2 亿元,年均营收约 3000 万元甚至更低,若仅靠冬季运营,收回成本需 10 年以上;5A 级景区建设动辄数十亿,门票、二次消费的盈利需长期积累。而进入行业门槛相对较低 —— 租块地、建几条步道即可开小型景区,导致不少投资者盲目进入,却在后续经营中发现,想退出时设施难以转卖,土地、设备只能闲置贬值,是典型的进入只需勇气,退出漫漫无期。
转型之痛:艰难的 “转身” 尝试。部分企业试图转型破局,却因设施专属性屡屡碰壁。东北某滑雪场曾尝试夏季改做露营地,但雪道坡度不适宜搭建帐篷,造雪设备闲置,最终仅运营 3 个月便停业;海南某海滨酒店想转型商务会议酒店,却因远离市中心、缺乏会议配套,客源寥寥。设施的 “不可兼容性”,让转型成为高风险的 “豪赌”。
服务产能浪费的现状。旅游服务产能浪费普遍存在。多数景区按旺季最大客流设计接待能力,如某山岳景区日最大接待量 1 万人次,全年理论接待量 365 万人次,但实际年接待量仅 80 万人次,浪费率超 78%;航空业更典型,国内航班平均客座率约 75%,意味着每架飞机约四分之一座位长期空置。
浪费背后的行业隐患。长期产能浪费破坏行业生态。低价尾单冲击正常票价体系,导致消费者形成 “等折扣” 的习惯,压缩全价票市场;淡季歇业让员工流动性加大,服务质量难以稳定。更严重的是,产能过剩倒逼企业陷入 “价格战”,中小景区、酒店为争夺客流不断降价,最终陷入 “低利润 - 低投入 - 服务差” 的恶性循环。
单一业态的 “轻装上阵”。相比全能景区,漂流、滑雪、观花等单一季节性业态更具盈利优势。这类业态无需全年运营,可集中资源在旺季发力:浙江桐庐漂流景区仅 4-10 月营业,旺季日均接待 3000 人,毛利率超 60%,淡季仅保留 2 名值班人员,成本降至最低;江西婺源油菜花景区,3-4 月花期营收占全年 90%,其余时间仅开放部分古村落,运营成本大幅降低。通过 “聚焦旺季、剥离淡季”,单一业态实现成本与营收的精准匹配。
全能景区的 “负重前行”。全能景区试图覆盖全季节客流,却陷入 “两头不讨好” 的困境。如某综合型主题公园,为应对淡季推出 “灯光节”“温泉季”,但冬季客流仍不足旺季的 30%,新增项目的投入难以收回;同时,旺季需应对超大客流,设备维护、人员调配压力陡增,服务质量下降,反而影响口碑。全能模式下,企业既要承担淡季的高成本,又要应对旺季的运营风险,盈利难度远大于单一业态。
投资新趋势:回归 “小而美”?市场正在印证 “单一业态更具投资价值” 的逻辑。近年来,漂流、露营、小众赏花地等季节性项目的投资增速超 20%,远超全能景区 5% 的增速。资本更青睐 “小而美” 的业态 —— 投资规模小(百万级即可启动)、回报周期短(3-5 年收回成本)、运营灵活,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。这种趋势并非否定旅游业,而是提示行业:摆脱 “大而全” 的执念,聚焦核心优势,或许是破局的关键。
旅游业的 “不好做”,根源在于其 “靠天吃饭” 的季节性、“即时消耗” 的服务属性,以及 “专属性强” 的设施特性。假期改革、产能消化等措施,仅能缓解表层问题,无法解决底层矛盾。未来,行业或需向 “精准化” 转型:要么像单一业态那样,聚焦旺季做深体验;要么通过数字化手段,如预售、定制游,平衡淡旺季客流;要么探索设施复用模式,如滑雪场景夏季改做山地滑车场地。唯有打破固有运营逻辑,旅游业才能从 “看似繁华” 走向 “真正盈利”。
(作者:张功赞 世界旅游研学组织特聘专家、中景职联副会长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